告別肥肥界
大營養家首頁 大營養家導遊 吃的進化論 肥肥天堂 小百科大補房 雜想殿堂 蝙哥大客棧 外面的世界
斯斯有兩種,肥肥也有好幾種! 萬惡總有因,瞧瞧為什麼? 問世間肥為何物? 一步一腳印,只要努力,就是主角

肥胖的類別

  肥胖的分類依據脂肪細胞的型態學(adipose tissue morphology)以及肥胖的發作年齡而定。

 

細胞肥大型

細胞增生肥大型

細胞大小

↑↑

細胞數目

正常

↑↑

肥胖程度

中度的

非常明顯的

發胖年齡

成年後

幼兒期

脂肪分佈

中央軀幹的

全身性的(中央十四肢)

細胞肥大型肥胖(Hypertrophic Obesity)

  指脂肪細胞本身體積加大,而數目接近正常,通常成年後發作,與代謝上的疾病,如:糖尿病、高血脂症、高血壓...等較有關係。

細胞增生的肥大型肥胖(Hyperplastic-Hypertrophic Obesity)

  指脂肪細胞數目大量增加,常伴隨細胞體積加大,通常幼兒期或青春發育期發作,脂肪細胞分佈全身,較少代謝上混亂的問題。

  嬰兒期、幼兒期、青春發育期、懷孕期等階段,是屬於細胞快速生長的時期,此時吃的過多,很容易造成脂肪細胞的大量增加。成年之後發作的肥胖,當體重增加到某種程度時,脂肪細胞還是有可能分裂,而且脂肪細胞數目一旦增多,就不太可能消失,由於每一個脂肪細胞數目都有它的基本大小,所以一旦分裂,想再降回以往的體重就幾乎不可能了。

  另依解剖的觀念,又可將肥胖分為全身分佈性的(generalized or diffuse obesity)、女性化的(gynoid)、男性化的(android)。

  全身分佈性的肥胖通常為幼年發作型,治療效果較差,生長速度、活動型態均會受影響,內分泌方面也可能出現問題。

  女性化肥胖是指多餘的脂肪主要積存在臀部和大腿上。

  男性化肥胖是指多餘的脂肪主要積存在胸部、腹部和手臂上。

  腰圍與臀圍的比值愈高(大於8.2)時,罹患相關疾病,如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的機會就愈高,相對的壽命也愈短。

肥胖的原因

  吃得多而用掉得少是造成肥胖的一個原因,也是生理失調的一個結果。有的人天生容易形成正的熱量平衡(positive energy balance)以至於發胖。實際上,肥胖的成因非常複雜,至目前為止,真正的機轉尚不為科學家們所了解,以下將介紹些肥胖相關的原因與理論。

 

遺傳因素環境因素設定點理論 生熱作用 心理因素內分泌失調回標題

遺傳因素

  先天性代謝缺陷,如:脂蛋白脢(LPL,lipoprotein lipase)的活性增加,造成血液循環中脂蛋白加速分解,進入脂肪細胞中貯存。肥胖也具有家族相關性(familial association):對於父母體重都正常的孩子,只有9%會變肥胖﹔父母中有一人為肥胖的孩子,有41%以上的機會變成肥胖﹔父母兩者皆肥胖的孩子,有70-80%的機會變成肥胖。

環境因素

  以雙生兒試驗中,推得遺傳因子可能賦予一個人具有形成肥胖的潛在傾向,兒環境因素則可減弱或完全表達出遺傳潛力的影響力。令人肥胖的環境因子可能有:早期過度的餵食,提早給嬰兒固態食物、飲食習慣─長時間接觸美食身體活動量小身體伴隨的特殊生理影響,如懷孕...等。

  有一個調查比較住院病人的攝食量,結果發胖的一組平均攝食比瘦的一組多20%。此外,餐次的多寡也與脂肪堆積有關,童等的熱量,一至二餐吃完比三至四餐吃完體內貯存較多脂肪﹔餐次愈多,消耗在消化吸收上的熱量也多,可被貯存利用的相對減少。

  攝取過多的高卡路里食物、三餐不定時、暴飲暴食、營養素攝取不均衡、缺乏運動...等因素,皆會助長多餘能量轉為脂肪堆積。

  懷孕所造成的肥胖,乃因懷孕時,母體內會大量增加脂肪的貯存量,生產後若自行哺乳,則脂肪會逐漸消退,不哺乳者則維持貯存的脂肪量﹔又因國人坐月子期間,飲食以高熱量、高脂肪食物為多,更是加速肥胖的發生。

設定點理論

  此理論是認為在每個人體內,都有一套控制系統負責決定在其體內應保有多少脂肪量,體重正常的人較早達到體內的設定點,可以即時停止進食,而肥胖者不易達到體內的設定點,故不易停止進食﹔說明了為何瘦者不易增重,胖者不易減重,身體會自動調節食慾,而使吃入的熱量可以維持設定點。

  目前為止,尚不知是什麼在控制設定點,設定點於生命不同時期有所不同,而唯一可以降低設定點的方式是增加運動量

生熱作用

  生熱作用是指人體經由熱(heat)的產生而將體內多餘能量消除的一種過程﹔人體生熱作用有三種途徑:運動生熱(exercise-induced thermogenesis)、寒冷生熱(cold-induced thermogenesis)、飲食生熱(diet-induced thermogenesis)。

  飲食中,約有10%會以的型式消失,肥胖的人,飲食生熱(DIT)可能較正常人為低。完全的飲食生熱過程中可能需要胰島素,若是胰島素缺乏或抗性的情形,則葡萄糖氧化不完整,可以使生熱受阻﹔所以,肥胖之人是否有較低的飲食生熱,應決定於其胰島素的分泌及功能是否正常。

  人體每日消耗的總熱量包含:基礎代謝率(BMI)、身體活動量(activity)、飲食的生熱效應三部份,肥胖者除了可能有飲食生熱效應較低,體內能量消耗減少外,基礎代謝率也相對較低。由於體內的各項生理活動主要在骨骼肌組織(lean body mass)進行,因此基礎代謝率主要決定於此類組織的多寡﹔肥胖者脂肪組織佔較大比例,相對的基礎代謝率較低,每公斤體重可消耗之能量較正常人為低。

心理因素

  過度的飲食,常被用來當作外力壓迫,以及意外創傷或心靈上打擊時的補償,如失戀、親人死亡、工作不順利、灰心失意、情緒低弱等,都可能觸發補償性的過度飲食。

內分泌失調

  實際上因內分泌失調導致肥胖的情形不太常見,甲狀腺功能低下(Hypothyroidism),由於甲狀腺荷爾蒙分泌不足,基礎代謝率下降,容易肥胖﹔腎上腺素功能過盛所引起的庫辛氏症狀(Cushing`s Syndrome),也會引起軀幹肥胖,脂肪細胞集中在軀幹而四肢未有此現象,原因還不明確,此類肥胖常與糖尿病、高血壓的發生有關。其餘如生長激素不足、腦下視丘食慾中樞病變也會造成肥胖。

  食物對內分泌的影響,也是一些食量少依然會肥的原因:

     碳水化合物 >50%
蛋白質、脂肪<50% → 胰島素上升 → 體脂肪上升 →體重上升
體脂肪上升

食物 →

    碳水化合物 40%
脂   肪 30%
蛋 白 質 30% → 昇糖素上升 → 糖分燃燒
體脂肪下降維持適當體重
肌肉質量增加
體脂肪下降

  有些藥物,如:類固醇、三環抗憂鬱劑、荷爾蒙等亦會造成肥胖。

談肥說胖

  體重標準與否,固然是一項判定是否為肥胖的指標,但更精準的確定是否肥胖,則以「體脂肪」做指標為佳。肥胖(obesity)指的是體內脂肪貯存過多,一般說來,正常成年男性的體脂肪應為體重的15-18%,女性則為20-25%,一旦男性體脂肪>20%、女性>30%時,此即被視為體脂肪過高了。由於體脂肪需由專業人員與測定體脂肪的儀器來測定,一般人不太有機會測量,所以以體重來控制身材是較為普遍的方法。

  簡易體脂肪計算:

      實際體重-(理想體重*0.88(男)0.82(女))/實際體重

  體重控制的金三角─飲食控制、增加運動、改變心理與習慣,並且配合慢速減重,才能令你的減重計劃持久而有效。成人的體重增加。主要是體內脂肪組織的重量增加。脂肪組織中,脂肪佔了2/3,其餘的為水分及蛋白質等,因此相當於1公斤體重的熱量約為7700卡,所以理論上來說,每減少7700卡,體重就能減少1公斤了。唯減重不宜過快,建議每日以減少500卡為宜,如此一個星期約能減下1磅(約0.5公斤)的體重,一個月就少了大概2公斤有。每日該減少的500卡,你可以靠控制飲食或運動來達到,但最好還是飲食、運動雙管齊下,亦是最健康的減重法則。

  凡是欲速不達,減重亦然,有人求瘦心切,尋求各類偏方怪法,或者乾脆不吃,反而搞得身體健康狀況日益低下,就算你是以熱量控制來減重,基本上還是得維持每日最低熱量,男性1,400-1,600卡,女性1,200-1,400卡,老人1,000-1,200卡,並且忌低於1,000卡以下,否則容易出意外,當然你最好另外補充一些維他命和礦物質,綜合維他命是個很好的選擇,建議您一天可以攝取1-2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遠離肥胖

  哈啦了一大堆,接下來就要來協助您脫離肥胖的苦惱。

飲食篇

心理篇

阿Q篇

運動篇

番外篇